今天又是大陆地区有GRE线下考试的日子!
来给大家分享一道今天考到的GRE写作issue题,实际上这道题并不抽象,题目也很好理解;但不少同学在具体展开论证的时候会很容易卡住、没思路~
题库147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ies of an effective teacher are understanding and empathy. Others believe that it is more important for teachers to be rigorous and demanding in their expectations for students.
一些人认为好的老师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共情。另一些人认为老师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学生严格要求。
作为一名十几年的教师,我就从个人角度谈谈我的看法吧,希望能够给同学们提供一些inspiration。(当然我不会建议你照抄我的分析哦)
先说说乍一看的理解
乍一看,共情的好处:
与学生同喜同悲,让他们更喜欢老师,也就更愿意去听老师的建议和讲解。
比如有些学生觉得上课乏味,老师上课就讲些有趣的段子,让课堂更有趣味,学生更喜欢这个老师,以后更愿意听他的课,学相关的知识也更有动力。
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其实很有道理的。
乍一看,共情的坏处:
有些时候和学生走得太近,丢掉了老师应有的尊严和权威感,学生有时候完不成自己的基本任务,跟老师求求情,老师也就把学生放过了,最后助长了学生的惰性。
这种事情在我身上也发身过很多次。刚当老师那几年,见到几个学生感觉和我有着相似的家庭环境,有着我曾经感受到的压抑,我就忍不住的去理解他们的痛苦,最后我觉得是放纵了他们的惰性的。
其实相应的,乍一看下严格要求的坏处好处也很明显:
一些很严厉的老师不讨学生喜欢,但也不会随便放纵学生...
这里,我就没必要重复了。
但我个人对以上这种浅薄的解读是持怀疑态度的!
我从来没有觉得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或者说我并不必须把我定义为一个“共情而不严格”的老师,或是一个“严格而不共情”的老师。
共情
我从共情说起吧。我觉得正是共情的冲动一直在推动我个人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老师。
回想起当年在收到说“听不懂”“太难了”的学生评语时,我会一方面下意识的抱怨“为什么这都听不懂,你到底是有多菜”,但立马就会去反省我的表达过程是不是节奏太快,是不是太抽象,是不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
事实上,熟悉我们“双线阅读法”的同学都知道:
我们的讲法已经远远不再是告诉你阅读的答案是什么,在文章的哪个地方找答案;我们是站在考生第一次读文章、信息不完整的角度,去分析当时我们如何做出最佳的选择。
这种讲课方向的选择其实就是共情所带来的结果,因为考生没有办法在考场上做马后炮的分析‼️
同样的,最近跟我上课的同学会发现我课上除了讲如何做对题目之外,其实我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讲我的同学们一般会怎么思考,而且他们的思考为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又是有道理的,这种错加有道理的双重性使得这些错误特别容易犯,通过这种比对性的分析过程,我能够更好让学生认识自己现在所处的思维状态。
我深知“听懂”和“掌握”是完全两回事,而学生经常会把自己当下的听懂当作自己已经完全没有问题,那我会非常努力让学生首先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心里状态,让他们觉得自己听懂,又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还在做错,于是才引起他们对自己知识不完备的警惕。
简而言之,当我在教学研究时,我真的不是在研究自己做对了什么,而是在研究我的学生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共情,我不可能成为现在这名教师。以上只是在传达知识时我做的共情,我更能共情的是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
我仍然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当年带过的一个人大附中毕业的女生。作为一个人大附中尖子班的女生,她高考没有发挥好,去到了一个非顶尖的985学校(虽然仍然很好,但确实不太能达到人大附中尖子班优秀生的定位了)。然后她参加我们GRE模考第一次考得很差,语文只得了152分左右,然后她就哭得泣不成声。
但根据我平时练习的观察,这完全不是她正常的发挥。于是我和她对话,了解到刚才那些情况,我知道她完全不是什么知识上的欠缺让她无法发挥,而就是一次人生大考的失败导致了她患上了考试焦虑,这种心态让她对自己的能力发生了根本的质疑,让她陷入了自己的情绪当中无法冷静下来。
我接下来对她做的根本不是什么知识点的讲解,她并不需要这些,因为她掌握得很好。事实上,我用各种证据向她证明她的知识点和能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让她意识到她的焦虑正在影响她的发挥。
更重要的,我开始淡化这个考试的意义。
我跟她说很多在20岁阶段看起来“决定一生”的考试后来发现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坎,而且无论她发挥得好坏未来都会有不同,但同样精彩的人生。
我开始跟他分享我作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进到北大,到后来在北大跟不上之后的心理落差,到后来机缘巧合重新找到人生方向的幸福。这都多少年了,我现在仍然记得当时我简直是在给她做心理咨询而不是在讲GRE。她第二次模考考到了160多,然后最终考试考了161。我希望我帮助她战胜了心魔。
但所有这些都不代表我在教学上不严格,不代表我对学生要求的不严格。事实上,我非常的严格!
严格
大家知道我讲GRE阅读会讲很多阅读原理,我要让我的学生理解当我们在做阅读理解时,我们本质上是在做什么,所以他们才能够从根本上认同“双线阅读法”,而不只是单纯地、机械地记一堆零散的结论。
我的学生是没有权利在“思想上偷懒”的。你们不能只记答案,你们必须学会思考,必须学会推理。
我讲GRE写作、TOEFL写作不只是给学生一堆模板句,我不想让学生们感觉他们在考场上可以写一堆东西。写一堆shit有什么用?我作为年轻老师的时候经常被“资深教师”建议说“学生太菜啦,你给他们讲本质他们听不懂”。
这种话我实在是听过太多遍了。给学生一成不变的模板是最偷懒的教学,只是在给学生制造幻觉,和这个考试所需要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关系。
学生基础差,意味着我需要讲得更细,讲得更慢,需要举更方便学生理解的例子,但不代表我可以制造一堆垃圾因为我觉得我的学生只配这堆垃圾。
从来不存在所谓“适合差生的方法”,只有“适合差生的教学”。
一个老师给学生的知识永远应该是对的知识,而不能因为学生基础不好就应该听一堆假话。
同样的,很多人会误以为“严格要求”就是“所有人共用一个标准”。这完全不是一回事。
严格要求意味着学生要非常的努力,订好的目标和计划就要去执行。但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计划。
有的人基础好,写作语言的目标是skillful,但有的人基础不好,写作语言的目标是clear。为不同的人定不同的目标,这需要的是我作为老师的共情,我真的能去和学生对话来了解什么是适合他们的目标和计划。
但有了这些目标和计划之后,他们不怠慢,不拖延,这才是真正对他们严格。给所有人共用一个标准,那不是老师严格,那是老师偷懒。
所以,显然,我觉得共情和严格是老师所必备的两个方面,它们本身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立。只是最肤浅的理解会以为它们有表面的冲突。